青花瓷的幽蓝之美,藏着 “青料” 的百变密码。不同色料的产地、特点与使用时期,塑造了青花各异的艺术风采。以下为你拆解核心区别:
韭菜边料
产地:江西高安。
特点:呈黑色硬颗粒状,粉碎磨细即可使用;耐高温,窑火稍过纹饰仍清晰不散漫。
应用:清雍正、乾隆时期景德镇青花 “细描” 专用色料。
苏麻离青(又称 “苏泥勃青”)
展开剩余80%进口青料,发色有三大典型表现:
蓝艳晶莹如蓝宝石,带紫罗兰色,凝聚处有浓黑结晶斑,晕散严重;
靛蓝浓艳,部分含紫,结晶斑少见(多呈褐色),浓淡分明且晶莹(或呈半乳浊状);
色泽淡雅,蓝中泛紫或浅蓝(不含紫),晕散轻,无结晶斑。
回青料(又称 “佛头青”)
来源:明代正德晚期从西域进口,造价堪比黄金。
使用:多与 “石子青料” 混合(降成本):
单用:艳丽蓝中泛紫;
混少量石子青:浓艳红紫;
石子青比例大:呈灰蓝色。
盛行时期:明代嘉靖、万历年间。
浙料(又称“浙青”)
产地兴、金华一带。
历史:万历后期 “回青料” 告罄,官窑改用浙料。
特点:呈色青翠幽蓝泛灰,多晕散,色调沉静;作为国产上品,发色 “重则浓红,轻则淡翠”,推动青花发展再迎高潮。
石子青料(又称“无名子”)
创烧:明代洪武早期,是早期青花最早的青料之一。
缺陷:单用发色偏黑灰、暗淡,不美观。
应用:官窑极少单用,多与 “苏麻离青” 混合;天顺、景泰时期后,因 “平等青” 兴起,落入民间成为民窑主用青料。
平等青料(又称“陂塘青”)
产地:江西乐平。
盛行:明中期天顺、景泰出现,成化、弘治、正德官窑沿用约 70 年。
特点:含铁量少,烧成后色泽淡雅清彻,晕散不严重,蓝中微灰、杂质少,是这一时期青花的标志性色彩。
现代青料(化学青料)
出现:民国早期人工合成,价格仅为传统青料的 1/10 以下。
缺陷:稳定性差,青花有 “漂浮感”(不深入胎骨);年代越久,易变旧、偏黄灰,无法像矿物青料那样持久不褪色。
应用:民国至今广泛使用。
珠明料
时间:崇祯晚期始用,贯穿康熙时期,雍正后减少,乾隆 15 年后退出。
特点:含锰量高,色彩稳定鲜艳,本色 “灰中偏蓝”,层次感强:
与石子青按比例混合,可呈现 “墨分五色” 的层次;
与浙料按比例混合,能产生 “翠毛蓝”(如蓝宝石般的效果)。
洋蓝
来源:清代中晚期从德国、日本进口的化学料(纯氧化钴)。
特点:蓝中泛紫,极度纯净(无苏麻离青的杂质、微粒与铁锈斑)。
优势:价格低廉,广受市场欢迎。
叫珠(又称 “土料”)
产地:江西赣州。
形态:黑色硬块状,粉碎磨细后可用。
应用:多用于青花粗器;因 “钴含量低、锰含量高”,常用来配置紫色釉。
不同青料串联起青花的历史脉络 —— 从进口到国产,从天然到人工,每一抹蓝都是时代工艺与审美的印记。你还想了解青花瓷的哪些知识?评论区交流~
发布于:广东省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